2014年,石门县共有贫困村12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3万人,贫困发生率14.4%。近几年来,石门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到2017年年底,已退出贫困村121个、已脱贫人口7.7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2016、2017年石门县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2017年顺利通过省检。今年6月下旬,石门县接受了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和国务院六部委组成的工作组的观摩指导,得到评估检查组、工作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经过评估检查,石门县贫困发生率为0.9%,群众认可度为96.48%,错退率、漏评率均为零。8月6日,省政府正式公布石门县脱贫“摘帽”。
一、“精准”始终是石门县的攻坚利器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这些年来,石门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要求,始终把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始终围绕“精准”提高站位,反复强调“悠悠万事、脱贫为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作为贫困县,我们坚决强化落实脱贫攻坚的县级主体责任和“一线指挥部”地位,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推进,反复强调“悠悠万事、脱贫为大”,全县上下自觉做到“三个一切”,即“一切工作围绕脱贫攻坚、一切工作服从脱贫攻坚、一切工作服务脱贫攻坚”,锁定脱贫“摘帽”目标,尽锐出战、全力攻坚。
2.始终围绕“精准”坚定决心,把摘掉穷帽当作“没有退路的工作和输不起的战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重大的发展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作为湖南省首批向国家申请摘帽验收的5个县之一,我们深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全力以赴,勇往直前,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忠诚与担当,全县党员干部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共识:这是立了军令状的任务,是没有退路的工作,是输不起的战斗,必须始终紧紧抓在手上、扛在肩上。
3.始终围绕“精准”压实责任,坚持“不摘穷帽就摘官帽,不换面貌就换人”。脱贫攻坚关键在人,要靠各级党员干部去落实。石门县树立“不摘穷帽就摘官帽,不换面貌就换人”的责任导向,层层签订“军令状”“承诺书”,全面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主体责任、县级领导和科局长的联乡包村责任、驻村工作队的帮扶责任、党员干部的结对帮联责任。同时,制订完善对乡镇、后盾单位和行业部门的考核方案,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作为考察识别使用干部的最大平台。
二、石门县是如何一举摘掉“穷帽”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石门县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采取了一些超常措施,想了一些创新性办法,较好地解决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1.坚持“谁主体谁主责”“谁主管谁主抓”“谁联系谁包干”,让人人身上有担子。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石门县能够如期“摘帽”,最关键的是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到人,责任清晰、考核到位,做到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一是统一号令,集中行动。成立了脱贫攻坚大会战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当政委,县长当指挥长,全体县级领导都参与到抓脱贫攻坚中来。指挥部下设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金融扶贫、劳务协作和医疗保险及救助、社会保障兜底、教育及健康、科技及电力光伏扶贫、安全饮水等9个分指挥部和督查巡查组。各乡镇区(街道)、农林场及村(居)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站和作战室,实行统一指挥、挂图作战、整体联动、有序推进,做到了把每一项工作任务落细落小落到实处。二是下沉力量,挑起“大梁”。坚持把最优势的兵力部署在脱贫一线,下沉县乡村主体力量、县直单位帮扶力量、党员干部结对帮联力量,实现了县级领导包联、驻村工作队帮扶、党员干部结对帮联“三个全覆盖”。三是开好“三会”,有序推进。坚持一月召开一次脱贫攻坚推进会、一周召开一次会商调度会、不定期召开问题交办整改会,并且县指挥部和9个分指挥部分别建立微信群加强调度。通过“三会”及时收集进度、排名公示、下发通报、责令整改、约谈惩处,不断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有序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四是出台禁令,严明纪律。先后出台了“三治九禁十不准”“四条底线”“五个一律”等一系列旨在强化扶贫领域干部作风建设的规定和禁令,对干部不断敲警钟、上“紧箍咒”。在转作风、严纪律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执纪问责,出现违纪案件及时顶格查处。
2.“进村过梳子、入户过篦子”抓贫困识别,扣好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先识贫。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以“进村过梳子、入户过篦子”的办法,核准每一个贫困对象的真实情况,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整改前,全县共有贫困户29216户79910人。经过反复认定复核,系统内贫困户减少了2492户,贫困人口增加了2390人。一是开展“五查五核”。即查户口簿,核人户信息是否一致;查三保障,核是否有错退漏评;查农户诉求,核政策是否落实到位;查产业发展,核是否有稳定收入保障;查帮扶举措,核群众是否认可满意。二是推行“十看工作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读书郎、四看家中有没有人进病房、五看家里劳力壮不壮、六看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畅不畅、七看群众脸上是否有笑相、八看集体经济收入有没有进账、九看村容村貌靓不靓、十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在精准识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上都行之有效。三是反复甄别“四类对象”。严格按照“坚持标准、实事求是、应进则进、应出尽出”的原则,抓好动态调整工作,重点将不符合条件的“四类对象”、基层干部优亲厚友的对象、明显高于脱贫标准群众意见大的对象清理出去,确保“假贫一个不留,真贫一个不漏”。
3.拿出“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用心用情用力抓帮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攻城拔寨,兑现“军令状”,就要集中火力,用超常规之举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一是实施“空城行动”。近两年来,持续开展一月一集中入户走访帮扶,全县所有县直单位党员干部,除了便民服务窗口和日常值班的人员外,都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在脱贫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三个100%”,即贫困户走访100%到位、扶贫宣传100%覆盖、群众对扶贫政策100%了解。二是落实“一卡二讲三会四活动四必访”。“一卡”就是填好贫困群众受益卡,“二讲”就是宣讲扶贫政策、讲好脱贫故事,“三会”就是开好党员会、户主会、屋场会,“四活动”就是开展党员干部与贫困群众交友活动、扶贫知识有奖竞赛活动、点亮“微心愿”活动和“小手牵大手”活动,“四必访”就是对所有贫困户必访、贫困村的非贫困户必访、弱势群体必访、被清退的贫困户和低保户必访。三是开展“大走访”。每年书记、县长走访全县所有的贫困村;县级领导走访所联乡镇区、街道、农林场辖区内所有的贫困村,对每个联点村走访10户以上贫困户;乡镇区、街道、农林场党政“一把手”走访辖区内所有村和所有贫困户;县直单位“一把手”走访单位所联点村的所有贫困户;驻村工作队队长、队员、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走访全村所有农户;结对帮扶责任人定期对帮扶对象进行走访,实现了全县大走访、全覆盖。四是做到“几少几不”。所有县级领导、科局长少外出、少开会、少应酬,确保用主要精力抓脱贫;乡村干部不招商、不外出、不分心,全神贯注抓脱贫;帮扶工作队员不分管业务工作、不跑通学,常年驻村抓脱贫;全县党员干部不休公休假,全力以赴抓脱贫。
4.紧盯“两不愁三保障”“五个精准到户”,全面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多年来,石门县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狠抓扶贫政策落地生根,圆满完成各项指标任务。重点抓了“六大工程”的实施:
一是旧貌换新颜,安居又乐业——实施住房保障工程。石门大部分贫困群众都零星居住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还有一部分住土坯房、木板房、乱石房等危旧房。为使贫困群众安居乐业,大力实施住房保障工程。在推进易地搬迁中,通过三次精准识别,做到所有搬迁对象家庭人口、户口簿人口、建档立卡人口、扶贫开发系统人口“四统一”,全县共投入5.9亿元,完成全部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搬迁入住,完成率达100%,并通过产业帮扶、技能培训、安排公益岗位等途径,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在推进危房改造中,突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及贫困残疾人家庭等四类重点对象,4年来全县共投入农危补助资金3.8亿多元,完成危房改造14436户,入住率达到100%。
二是村村有产业,户户可增收——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计,按照“四跟四走”的思路,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方式,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在直接帮扶上,每个村都设立了20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基金,落实小额贷款,鼓励群众家家发展生产,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在委托帮扶上,依托湘佳牧业、渫峰茗茶、汉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基地+贫困户”等模式,大力发展柑橘、茶叶、吊瓜和石门土鸡、香猪、岩蛙等特色产业,确保贫困户抱团稳步增收。31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70个贫困村建立了扶贫产业基地。在股份合作上,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村集体以资金资产、农民以政策性扶持资金、土地等入股分红。2015年以来,全县共发放小额金融贷款2.7亿元,惠及贫困户1.1万户。
三是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石门县通过打好“奖、贷、助、免、补”组合拳,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比对公安户籍、教育学籍和贫困人口信息3个系统数据,全面摸清贫困学生底子,对每一名贫困学生实行结对帮扶,全县所有贫困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城里亲戚”。加大基层学校建设改造力度,加大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倾斜力度,加大教育助学基金会募捐力度,在确保无一人因贫失学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全县累计发放各类助学金1.17亿元,10542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享受了教育扶贫政策;累计投入资金9.3亿元,创建合格学校61所、标准化学校30所。目前,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巩固率均达100%。今年2月,石门县被湖南省政府评定为“教育强县”。
四是着力解决“看病难”,撑起健康“保护伞”——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石门山区以前乡村卫生设施少、看病费用高,群众看不好病,也看不起病,小病拖成大病致贫,因病致贫返贫成为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为斩断病魔,阻断贫困源头,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为贫困群众撑起了健康“保护伞”。在解决“看得了病”上,3年来全县累计投入9500万元用于医疗机构设施设备建设,新改扩建业务用房近5万多平方米;每个乡镇创建了一所标准化的卫生院,实现每个村都有一个卫生室,做到了群众小病不出村。在解决“看得起病”上,通过落实农村居民医保、大病保险、“特惠保”家庭综合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减免、健康扶贫专项救助等措施,构建“六道保障线”,贫困人口住院综合报销率实行80%政府兜底保障,县财政每年筹资2500万元建立健康扶贫专项救助基金,筹资1069万元落实贫困户个人参保缴费部分的50%补贴,筹资396万元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特惠保”,解决了贫困群众得病不敢看、小病变大病、大病变贫困恶性循环的问题。在解决“看得好病”上,率先全省全市实施“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政策,农村贫困患者入院时凭身份证和医疗证办理入院手续,先诊疗后付费;出院时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扶贫特惠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定点医院减免、政府专项救助在医疗机构一次性结算,患者付清个人自付部分后即可办理出院手续。
五是实现“两线衔接”,做到“应保尽保”——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在实施社会救助“阳光行动”、抓好年度兜底保障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低保与扶贫两线衔接,对因病因残无劳动力的贫困对象实行“应保尽保”。同时,逐年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4年共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74亿元,其中低保救助145.8万人次。
六是既要摘“穷帽”,也要改“面貌”——实施基础设施工程。为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个基本完善的要求,大力加强贫困村水、电、路、信息网络、“一部两中心三室一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014年以来,全县投入40.2亿元加强交通建设,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客班车。投入资金4亿多元加强电网改造,122个贫困村全面完成电网改造任务。整合资金2.27亿元开展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全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率100%。投入2.5亿元推进296个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122个贫困村的村级服务平台建设全部完成。同时,还全面实现了宽带网络和数字化电视“村村通”。
5.坚持“既要带着感情责任抓脱贫,更要带着真金白银抓脱贫”的理念,强化投入保障。坚持把可用的财力都用在脱贫攻坚上,举全县之力保障脱贫投入。一是“三个一批”保证资金投入。通过“财政筹措一批、整合项目一批、社会捐助一批”,保证扶贫资金投入。全县近3年整合部门涉农资金15亿元用于扶贫,通过融资等渠道筹资10亿元,共实施扶贫项目1936个,确保每个贫困村直接投入500万元以上、非贫困村200万元以上。同时发动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每年募集3000万元以上。二是筑牢“防火墙”,管好“钱袋子”。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出台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强群众监督、审计监督、部门监督,构建全方位的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确保每一个扶贫项目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三是凝聚社会合力,奏响“大合唱”。以能人带动构筑“桥头堡”。结合“两委”换届,推行“能人治村”模式,对各类能人进行摸底建库,采用直接选任为支部书记、聘任为名誉村主任、兼任村干部等方式,选用能人管理村级事务,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108个贫困村中有98个村支部书记由能人担任。广泛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引导社会各阶层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全县有8620名社会爱心人士通过扶贫网参与扶贫。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高敬德捐资1000万元,设立了石门扶贫基金。大力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扶贫。鼓励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资源开发、产业培育、市场开拓等多种形式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培训技能、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参与扶贫开发,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6.紧紧扭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扶贫一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群众对此深有感触。”石门县坚持抓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和坚强保障。坚持抓班子强队伍。采取选优配强村级班子、完善村级管理机制、加大村级保障力度等有力举措,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了引领脱贫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从加强村干部管理、规范村干部报酬入手,建立村干部专职化管理体系,同步推进“智慧党建”工作,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管理更加规范,精力更加集中。在全县推行“3+X”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引导村(居)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等各类村级事务,让广大村(居)民“唱主角”,有效加强了农村社会治理,激发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抓党员亮身份。通过党员挂牌上岗、公开承诺和发放“名片”等形式,让党员身份亮出来,责任担起来,促进党员发挥作用常态化。以村(社区)为单位组建“党员先锋队”,以扶贫帮困为主要内容,采取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方式,让每个党员都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有平台、有责任,当先锋、作贡献。4年来,全县共有3788名有帮带能力的农村党员结对帮扶9155个贫困户。坚持抓管理建机制。不断健全决策机制,坚持扶贫等重大事项“四议”,即村支委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不断健全监督机制,坚持脱贫攻坚全过程“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设立公示栏和政策明白墙,定期接受群众监督。在脱贫攻坚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上坚持全程签字制度,并将党建促脱贫工作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必述内容。
石门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明显成效,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多次报道。近期《湖南日报》以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为主题开展了10期系列报道,在全省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石门成功摘帽脱贫的几点体会
1.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坚决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我们越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越是感到党中央脱贫攻坚的决策英明,越是感到落实总书记精准脱贫重要论断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石门县始终坚持“精准”二字,始终明确致贫的“靶”要找好、脱贫的“策”要施好、扶贫的“点”要落好、攻坚的“力”要用好、退出的“标”要立好,狠下绣花功夫,拿出过硬办法,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2.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坚持严格执行现行扶贫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从贫困人口的脱贫来讲,主要标准就是“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从贫困县的退出来讲,主要标准就是“三率一度”。在实践中,石门县紧紧围绕这些标准推进工作,在政策落实上不加码、在责任落实上不浮躁、在工作落实上不跃进,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力争把工作做得实而又实。特别是要承认贫困县实力不足必须量力而行的实际,用实事求是的工作来保证真实、保证质量。实践也表明,贫困并不可怕,底子弱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贫困的等待与观望,甚至不作为乱作为。
3.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并进一步指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石门县在打脱贫攻坚战中非常深刻地认识到,必须充分尊重民意、顺应民意,解决好目标问题,确实做到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这既是打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所在,又能激发脱贫攻坚的动力源泉。如这几年石门通过采取召开万场屋场会、点亮微心愿、运用“十看工作法”、开展“四必访”等举措,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坐一条板凳、吃一锅饭、喝一壶水,拉家常、聊生产、掏心窝,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群众身边不计其数的问题,并且做一件群众就认可一件。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也空前高涨,涌现出了一大批通过辛勤劳动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典型。
4.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紧紧依靠产业发展强基固本持续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石门县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一果三叶”,即巩固提升柑橘传统产业、扩大发展生态茶叶、优质烟叶、高山蔬菜。目前300多个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中,150个村有柑橘产业、117个村有茶叶产业、164个村有土鸡等养殖产业、64个村有林业产业、29个村有蜜蜂等特色产业。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个地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支撑,否则就不能彻底脱贫、持续脱贫。同时,正确地处理好抓脱贫与抓发展的关系,大力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城镇兴县、旅游活县、交通先行”战略,县域经济发展较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在常德市第一方阵,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一定经济基础。
5.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合力帮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各方共同努力,集中一切可用资源才能确保打赢这场战役。这些年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央的关心关怀、省市的资源倾斜、部门的联动支持、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特别是实践中,既严格落实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主抓责任和具体责任,发扬石门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脱贫精神”抓脱贫,又动员社会力量都来干、发动广大群众一起干,全县广大干部变“要我帮扶”为“我要帮扶”,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形成了强大的脱贫攻坚合力,成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充分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
四、石门县在巩固提升上正在做的工作
为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确保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逐步能致富,全面建设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石门正有序有力推进巩固提升工作。主要是坚持“四个不摘”,即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个只增不减”,即工作力量只增不减、资金投入只增不减、政策支持只增不减、帮扶力量只增不减;实现“三个转变”,即坚持目标导向,由注重加强民生保障向更加注重持续稳定增收脱贫转变;坚持问题导向,由注重解决现实问题向更加注重解决深层问题转变;坚持长远导向,由注重阶段攻坚向更加注重建立长效机制转变。具体做到“六个不”:
一是思想不放松。将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行动作为全县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在思想上做到“三个坚决防止”:坚决防止一脱了之,每年开展脱贫达标“回头看”,对贫困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坚决防止骄傲自满,坚持不断完善方式方法,增强脱贫攻坚成效;坚决防止松劲懈怠,继续加大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力度,力争工作出特色、出亮点。
二是责任不减弱。在组织领导上继续实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委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继续压实县级领导、后盾单位、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的工作责任,继续实行最严格的督查考核和追责问责机制。
三是帮扶不撤退。继续实行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全覆盖”,对122个贫困村和贫困人口300人以上村选派县直单位驻村工作队,其余村由乡镇安排驻村工作队。对所有已脱贫和未脱贫人口继续安排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继续坚持开展“空城行动”“一线工作法”和“一卡两讲三会四活动”,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提升群众满意度。
四是攻坚不松劲。重点是打好六场巩固提升仗:一是突出持续稳定增收,打好产业发展提升仗;二是突出提高发展能力,打好就业创业提升仗;三是突出激发内生动力,打好精神扶贫提升仗;四是突出落实保障政策,打好民生改善提升仗;五是突出加强公共服务,打好基础设施提升仗;六是突出建设坚强堡垒,打好基层组织提升仗。
五是投入不降低。继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投入脱贫攻坚,计划到2020年再整合资金10亿元投入扶贫,将资金使用与脱贫成效紧密挂钩,切实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六是作风不止步。将作风建设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加大项目监管力度,加强对扶贫工程项目、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确保扶贫领域政策落实、资金到位、项目落地。强化考核督查,对已脱贫村和脱贫群众的后续帮扶、巩固提升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继续纳入各级工作考核,并加大追责问责力度。
石门县虽然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但还远没有到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摘帽”只是阶段性任务,脱贫攻坚不能就此止步,而且乡村振兴的任务十分艰巨。石门县将始终学习贯彻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脱真贫、真脱贫”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持之以恒地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细致地做好巩固提升工作,确保精准脱贫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